过年挂的灯笼什么时候摘下来好 过完正月十五要把灯销毁
每个人的心中,春节的画卷都独一无二。一提起春节,那首先浮现在脑海的,往往是一盏温馨喜庆的灯笼。这红灯笼早已成为春节的象征,其红色如冬日的暖阳,洋溢着幸福与喜庆。那么,挂起的灯笼又应在何时摘下呢?让我们一同这一习俗背后的故事。
在欢度春节的日子里,灯笼总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摘下灯笼的时间,民间有一种习俗称“碰灯”。这一传统源自过去,那时的灯笼内点燃的是蜡烛,过了农历正月十五,人们会通过两灯相撞来销毁灯笼(碰灯)。但现在,灯笼大多采用电力照明,这一传统习俗已经逐渐淡化。现在人们通常会在过完正月十五后,将灯笼收起来放到一个干净的袋子里再丢掉。也有些地方在整个正月里都会挂着灯笼,直到出了正月才摘下。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在过年时挂灯笼呢?这其中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因迷路而降落人间,不幸被猎人射死。天帝得知后大为震怒,命令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企图烧光人间的一切。但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偷偷将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为了祈求天帝的宽恕,聪明人想出了一种办法: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燃放烟火、点响爆竹。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看到人间红光满天,响声震天,以为是火焰燃烧造成的,于是放弃了烧光人间的计划。为了纪念这一天,人们每逢春节都会挂起灯笼。
挂灯笼、赏灯笼,除了是一种传统的习俗和美丽的视觉享受外,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回归。当我们谈论何时摘下灯笼时,其实不必过于拘泥。可以根据个人的情况和喜好来决定。只要我们能够感受到那浓浓的节日氛围,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就足够了。春节过后,虽然需要注意的事项逐渐减少,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感受到那份喜庆与祥和,这就是挂灯笼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