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纵格局八字
紫竹观音庵,一座沐浴在晚清历史中的古老家庵,位于市区槐树脚小巷深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建筑坐北朝南,分三进院落,占地约1260平方米。第一进面阔七间,第二、三进面阔均为五间,东西两侧配有廊房。整个建筑保存完好,尽显古朴典雅之美。东有吴道台宅第,西邻朱自清故居,与其他文物景点连点成线,形成独特的旅游区。
旌德会馆,这座清代安徽旌德盐业客商创办的会馆,位于弥陀巷内。在扬州城区内,原属于旌德会馆的老房子众多,如今多已保留下来。其中彩衣街、弥陀巷、国庆路等地都有原属旌德会馆的产业。
山陕会馆,亦是扬州早期会馆之一,历史悠久。清康熙五十年的一份房契记载了一所位于大东门外许氏房屋出卖给梅德盛名下作为旌德会馆的产业。这份古老的房契是现今扬州发现最早的房契之一,见证了扬州早期会馆的设立。
盐务会馆则是一处庄严古朴的建筑群。当年的房契记载,购买时共有七进房屋,祠堂高敞,屋檐出檐椽铺飞椽,使整体建筑更为轩峻庄严。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古代建筑的韵味和工艺。
接下来是魏源旧居,位于新仓巷37号,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魏源长期寓居扬州并在此购置房屋改建为园。占地面积达2617平方米,花园原有荷花池、鱼池等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相融合的设计。整个宅院设计巧妙而富有韵味。值得一提的是抱厦南披屋上山尖遗存局部深浮雕砖雕依稀可辨的精美工艺。
在清同治初年,李家的参将身份为他们带来了荣耀与地位,他们选择在五谷巷、问井巷等地购建住宅。这片占地2000余平方米的土地上,大小房屋共计八十余间,组群布局错综复杂,有小花园点缀其中。昔日的五福巷,如今只剩下一小部分依稀可见的旧门牌,似乎在默默诉说着曾经的繁华。大门楼气势非凡,可惜现今只剩下一座依稀可见的大门楼和一些断壁残垣。当年热闹的照厅、正厅,如今只留下一些残存的柏木构架和记忆里的影子。东路的住宅是李长乐故居的精华部分,格局基本完整,见证了家族的荣耀与衰落。而中纵轴线的住宅,则是整个建筑群中保存最为完好的部分。独特的八字型门楼,以及进门后的大天井都令人叹为观止。墙面的横平竖直和独特的独脚屏风设计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每一块青整砖灰砌高墙都承载着历史的沧桑。
陈六舟故居散落在糙米巷和东关街羊巷之间,这两处住宅见证了陈氏家族的辉煌历史。陈家是扬州的官宦世家和书香门第,历史上先后出了多位进士和举人。门楼的设计和建筑的特色都证明了陈氏家族在清中期或更早时期就已经是富贵之家。而金粟山房则是陈六舟的产业,大门坐西朝东,呈现出一种庄重而优雅的风格。小园中的花木遗迹更是令人陶醉。李涵秋的小说《广陵潮》中对这座园林的描绘更是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位于丁家湾的许氏盐商住宅是许蓉楫在清代晚期所建。这座庞大的建筑群占地约3000平方米,东西并列五路建筑,每一路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用途。许蓉楫的乐善好施和其对公益事业的贡献使得这座住宅更具有人文价值。其孙许国平夫妇的回归和对科学研究的贡献更是为这座住宅增添了现代的气息。
扬州永胜街的魏氏盐商住宅是盐商魏次庚在清代所建。这座大门西向的建筑坐北朝南,东部为住宅,西部为园林。东部建筑前后五进,每一进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用途。大厅的面阔和进深都显示了盐商家族的富贵和地位。这座住宅与园林的结合更是展现了清代扬州园林的风格和特点。
在深入这些古老的宅院时,我们被它们独特的设计和丰富的历史内涵所吸引。这些不仅仅是简单的建筑,而是一段段历史的见证。
首先来到的是冯氏盐商住宅,它位于东关街292号,是清代的建筑。门楼虽然已经改建,但门厅三间仍然保存完好。第一进是二道门厅,上面有过楼三间。建筑布局保存良好,尽管大门和门厅遭受了一些破坏。
紧接着是黄氏盐商住宅,它位于石将军巷2、4号,由清末民初的宅主黄锡安所建。该住宅分东西两部分,坐北朝南。东部是明三暗四的厅房结构,西部则是中西合壁式的平房。整个建筑保存完好,现在仍然由黄氏后裔居住。
李氏住宅则位于石牌楼14、16号,是清代的产物。其大门面东,拥有砖雕水磨门楼。住宅北侧进门为一庭院,南侧则是典型的明三暗四对合式住宅。厅后还有二层楼屋,面阔六间。整个建筑布局合理,展示了古代建筑的艺术魅力。
陈氏住宅位于广陵路306号,是清末民初木行业陈氏商人的宅邸。住宅分东西两部分,东路为明三暗四和对合式三间一厢住宅的组合,西路则是花厅和住宅的结合。整个建筑布局和谐,天井、庭园、花厅和住宅有机结合在一起。
大芝麻巷民居群则是清末民初的建筑瑰宝。以36号为中心的一系列民居展现了古代居民的生活面貌。其中,18号和20号民居保存完好,结构完整,门窗保持原样。36号民居的照壁上有砖雕“鸿禧”二字,住宅前后四进,展示了古代民居的深厚内涵。
湾子街210号民居是另一处清末民初的建筑杰作。坐东朝西,由东西两进楼房和一进平房组成。该建筑平面布局随街道地势而建,充分利用空间,展现了古代居民的居住智慧。
景氏住宅位于新胜街28号,是景吉泰茶庄老板景鉴澄的清代晚期住宅。后因生意越做越大,先后买下了新胜街好几处房屋。后因市面萧条,营业萎缩,参加了公私合营。现在的景氏住宅临街为门厅,进门为小天井,向西是典型的三间两厢式住宅。院东部原有的客厅现已改建。
最后来到的是达士巷民居群,这里的民居保存完好,展现了清末民国初的建筑风格。达士巷20号和22号的民居都拥有砖雕门楼和四进或五进的住宅。建筑结构保存良好,天井相连,麻石铺地未改变,木扇、门窗基本保留。这些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古代居民智慧的结晶。
徐氏住宅,始建于清末民初年间,建筑独特,颇具历史韵味。整个建筑分为前后三进,第一进为明三暗四式住宅,门厅宽敞明亮。第一进和第二进之间,巧妙地设计了一个小庭园,使整个建筑更富有生气。第二进和第三进则是典型的明三暗四带厢房式住宅,其间以天井相连,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特色。东西二山墙以山形风火墙前后相连,展现了清末民初小康之居的独特风格。
玉井巷11号民居,也是一处典型的清末民初民居。水磨砖雕门楼,精美绝伦,砖雕图案为“孔雀、牡丹”,寓意吉祥。进门后,分为东西两路住宅,东路三进,西路则是门厅、花厅等。该组建筑木装修保存完好,虽然原有的花园已经不复存在,但部分迹象仍然可见。
林氏住宅,位于石牌楼24号,同样是清末民初的民居建筑。水磨砖雕大门,坐北朝南,前后四进。进门后,首先是一小门厅,然后是一系列精心设计的住宅,包括二道门、天井、花厅等。整个建筑布局合理,富有特色。
张氏住宅,位于彩衣街24号,是著名画家张安治的故居。张安治曾在国内外举办过多次个人画展,许多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收藏。他的住宅前后二进,第一进为门厅,第二进则是住宅部分,整体结构保存完好。
蒋氏住宅,位于风箱巷2号,是典型的清末民初蒋氏住宅。门楼砖石结构,保存完好。住宅分为东、中、西三路,各有特色。西路北部有一座大厅,南部原是花园,现在已经改建。
张氏住宅(沙锅井2-1、2-2号),是清末民初张德坚的居所。住宅东西两路,坐北朝南。门楼水磨砖雕,保存完好。西路的两进住宅中,南为四间花厅,厅前有小庭园式天井,内尚存部分假山石和花草。
邹氏住宅,位于史巷7号,是民国时期扬州盐业公会高级职员邹育梁的居所。建筑布局疏朗宽敞,共有五进房屋,以四个天井相连。该住宅为清未民初保存较完好的大户之家居建筑。
史巷9号民居,位于史巷9号,是清末民初的民居建筑。建筑坐西朝东,共有五进房屋,以天井相连。现为扬州印刷厂职工宿舍。
汉庐,位于石牌楼7号,曾经是清盐商许公澍的住宅。这里曾经是金石书画家吴熙载、现代扬州书法家陈含光以及牙雕家黄汉侯的居住地。汉庐占地面积广阔,房屋众多,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木雕灯笼景式和合窗桶扇上下分三档,充满了艺术气息。东路的民国时期的建筑更是充满了历史韵味。
在第三进七架梁楼中,上下住宅共六间,西首连接一间下房,东首则分别朝向南北各有一间厨房。中央夹有一个精致的小天井,内含一口水井。西路,第二进与第三进组合成一颗印式房屋,规整明三暗五,四厢对合。正屋与侧坐相对构建,单檐硬山式建筑,通面阔达16.5米,进深7.82米。室内装饰精美,上置天花板,堂屋地面铺方砖,卧室则铺设木地板。玻璃桶扇、窗桶及窗下槛墙等元素共同营造出一种优雅而温馨的氛围。西路稍间的木雕月门罩格与西厢房之间的空间更是别具一格,牙刻家黄汉侯曾在此创作。天井宽敞,铺着青石板地墁,中央的黄杨树枝繁叶茂,为整个住宅增添了一抹生机。陈从周称汉庐为“扬州北向住宅一例”。
位于金鱼巷26号的王氏民居,是一座建于清代晚期的典型民居。建筑以东西两条轴线布局,西轴前后四进,第一进为门厅,向北是大型客厅,再后是连接天井的正房。正房采用三间两厢式建筑,后面是一个小庭院,内有书房。东轴线与西轴线相呼应,通过腰门相通。该建筑以其前宅后院式的布局成为扬州民居的典型代表。
冯氏住宅位于文昌中路九巷9号,是冯广盈在清光绪年间购置的老房子。从房屋布局、体量、装修、雕琢以及家具中,可以感受到“扬州古明月,陋巷旧家风”的古韵。大门朝东,气势昂然,进门后迎面是砖雕福祠,古韵犹存。仪门内是中进的高敞厅堂,旁边有廊道通向火巷。整体布局是典型的规整布局,展现出扬州古民居的独特魅力。
位于马监巷东侧的寺,是清康熙五十三年古元秉所建。建筑包括门厅、牌坊、礼拜殿等数十间。院内的银杏树和怀清井(民间称七奶奶井)为寺庙增添了历史的气息。传说中七烈女曾在此避难并殉节,井旁墙上嵌有记载七烈女事迹的石碑。该寺还曾附设丧葬所等机构,并开办过文化传习所和生生小学。在1958年后,建筑遭到了严重破坏。
地藏庵位于宛虹坊34号,始建于唐代,后经清代重建。其主要建筑包括山门殿、大殿、藏经楼等。另外还有一些附属建筑如方丈室、客堂、斋堂等。这座寺庙充满了古朴的气息和历史感。
藏经院位于宛虹坊53号,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后经清代重建。其建筑布局与地藏庵相似,也保存了一些附属建筑。解放后,这里成为宛虹桥小学的一部分,经过不断改造,现在仅存的藏经楼一座仍保留着历史的风貌。
浸会医院旧址见证了扬州医疗历史的发展。从清光绪三十一年美国西差会派医师来扬创立浸会医院开始,这里经历了多次变迁和战争的影响。民国期间曾被迫停办并作为难民收容所。现门诊楼已拆除,但原有建筑仍保存完好。
106、砂锅井
砂锅井坐落于东圈门的砂锅井巷内,自清朝同治二年(1863年)起便在《扬州府治图》中留下了记载。井栏以黄麻石制成,呈现出独特的圆弧状卷边,形状酷似砂锅,因此得名。井壁采用砖砌而成,现在仍为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
107、蜀井
蜀井位于扬州东北郊的上方寺遗址内,如今被邗沟中学所包围。上方寺即唐代的禅智寺,又名竹西寺。古诗中“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描绘的便是此处风光。井在寺后,亦被称为“第一泉”,原有石碑立于井边,但今已不见。虽然原井栏已不存在,但现在的井台以方形青石打造,井壁仍为砖砌。
108、如意井
如意井是一口清代水井,位于如意巷西首。它的井栏以白矾石制成,上面刻有龙凤和花卉的高浮雕图案。井壁用青砖砌成,虽然井台有所改动,但依然保留了古老的风貌。《扬州园林》曾对其进行著录,现在仍为附近居民的生活用水井。
109、玉井
玉井也是一口清代水井,位于玉井巷内。它的井栏采用青石打造,上面刻有“玉井”和“丙寅”的字样。井壁同样用青砖砌成,虽然井台有所变动,但依然为附近的居民提供生活用水。
110、滚龙井
滚龙井是另一口清代水井,位于丁家湾的龙井巷口。根据《扬州画舫录》的记载,这里的路西为井厅,通向厨子庵,泉源清澈。井上原建有木棚和滚筒,用于交替汲水。虽然木棚已拆除,但青石井栏和青砖井壁保存完好,现在仍为居民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
接下来的几处景点,如板井、大东门桥、小虹桥、如意桥等,都有着各自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它们或是因为历史悠久,或是因名人故事而知名,如今都成为了扬州城的重要文化遗产。
探访古老的建筑群落,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厚重。每一座建筑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特色。
首先是位于萃园路2号的礼拜堂,这座建筑于1923年由美籍传教士毕尔士创建,旧称贤良街礼拜堂,是一座集主日学与大礼拜聚会融为一体的教堂。其砖木结构,十字形屋顶,鱼鳞瓦屋面,展现了早期的建筑风格。礼拜堂中间是供徒做礼拜的无柱敞厅,两侧则是圣经学校的教室,可以容纳千余人。这座教堂如今保存完好,仍在进行宗教活动。
接下来是扬州民国时期的“四庐”之一的明庐,位于广陵路122号。这座建筑的前部是住宅,后部是花园。南围墙门额上题有“明庐”两字,厅房明三暗四,西首厢房内保留有园形罩隔。这座建筑体现了民国时期的文化氛围和艺术风格。
凌氏住宅位于南柳巷90号,建筑保存完好,至今仍然保留着民国初年修建时的水泥天井路面和水磨廊沿石。这座建筑的面阔三间,进深三进,布局严谨,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面貌和建筑技艺。
参府街民居群是民国初年的住宅群,其中包括赵氏、高氏、曹氏的住宅。这些住宅布局各异,有的前后五进,有的明三暗五,还有东西厢房和前后天井。其中,著名文学家洪为法曾租住参府街72号,这里也是创造社成员交往的重要场所。这座建筑群的每一砖一瓦都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丁氏住宅位于广陵路128号,是民国时期扬州律师丁绳武所建。这座建筑保存状况较好,现存建筑前后三进,每一进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用途。
赵氏住宅位于弥驼巷10号,为东园西宅式民居,花园与住宅平行布置,颇具特色。该建筑东路花园与花厅间有一围墙,门额上镌刻的“长春”两字,寓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胡氏住宅位于东关街306号和312号,是民国年间银行家胡仲涵的住宅。这座建筑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布局完整,门楼、仪门、正厅、腰门、住宅等部分都保存完好,展现了民国时期富人家庭的布局风格。
在东厢,耳门通往火巷,正房堂屋和前厅堂的地面铺设着方砖,而卧室则采用架空木地板。西套房的板壁隐藏着两间神秘的暗房,一般人难以发现。这些暗房通过暗门与东关街312号后进的住宅东房间相连。暗房的北墙还有一扇暗门,通往一条狭窄的巷子。东套房床后也有一扇小门通往这条巷子。巷子的北侧有一道六角小门,通向庭院和花厅。庭院的围墙上装饰着通透的花窗,而庭院的东部则有一道磨砖月门,通向东火巷。在庭院的东南角,有一个花台,西南角则是一座叠湖石假山,下面是一个凿出的曲状鱼池,旁边放置着石栏。花厅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三面临空,屋顶为单檐歇山式,四角翘飞。厅内的门窗装饰具有西方风格。东关街312号是胡氏的偏房,面朝北方和南方,分别有三间照厅和正厅。胡仲涵曾在南通开设泰龙钱庄,并在上海中南银行任职。20世纪40年代末,他因病来到扬州东关街306号的老房子休养。
李氏住宅位于大实惠巷4号和小实惠巷14号,是民国初画家李石湖及其弟李石泉的寓所。这座建筑坐北朝南,东边是住宅,西边是园林。整个住宅前后四进,第一进是楠木厅,第二进则隐藏着一些秘密的房间。第三进和第四进则是供家族居住的住宅和平房。在园中,曾有一些半亭和金鱼池,但现在已经被毁。
金氏住宅位于苏唱街17号,是扬州老字号“扬州浴室”的创始人金宝芝的住宅。这座建筑由两座东西楼房和花厅组成。东楼是一座传统的二层小楼,西楼则具有西方小样的建筑风格。花厅位于西楼的南边,天井里有一口水井,周围是方形青石井栏和砖砌束腰井壁。整体建筑保存完好。
王氏住宅位于大羊肉巷4号,是清代的扬州清曲名家王万清的居所。王万清从小跟随父亲学习昆曲和扬州清曲,晚年将自己的演唱经验和心得记录下来。这座住宅座北朝南,前后两厅保存完好。
139、通运南街16号民居
这是一座清代风格的民居,坐北朝南,历经五进,占地约490平方米。从南往北,分别是门房、仪门、厅房和两进住宅。每座建筑都面阔三间,采用硬山顶和小瓦屋面设计,两侧筑有防火墙。大门和仪门都是磨砖门楼,厅房前还有卷棚。住宅东边设有火巷,整个民居保存完好,展现出清代民居的韵味。
140、湾子街69、71、73号民居
这些是清代遗留下来的民居。其中,67号住宅坐北朝南,两进建筑,每进面阔三间,小瓦屋面,硬山顶。69号同样坐北朝南,两进住宅,大门为磨砖门楼,有照壁。第一进前有轩廊,木构扇,后设屏门。住宅东有厨房。71号住宅的大门是磨砖门楼,入内为火巷,火巷东西分别为前后两进住宅。后院有水井一口。73号住宅的大门南向,内部建筑坐西朝东,南、北三间并列,前有天井,两侧厢房。
141、花园巷17、19号毕园
这里是一处清代的民居,坐北朝南。原本的花园已经不存在,但南北建筑仍保留下来,占地约345.22平方米。南部建筑前后两进,前进是披房,北进是上下两层楼房。楼上有内廊和外置栏杆,楼板檐贴磨砖裙边。东西两侧是高大的围墙,西侧有小门通向花园,园内有古井一口。花园北部是大厅,面阔三间,杉木的梁架和柏木的卷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142、苏唱街24号吕氏住宅
这是一座清代的民居,坐北朝南。原大门已拆,现存房屋五进,占地约570平方米。第一进是二层楼房,上下六间带两厢四间。第二进与第一进相似。第三、第四进是四合院的形式,每进面阔三间。第五进是楼上下六间两厢四间的小楼。房屋基本保存原状,装修改动不大。东面的花园虽然已经毁去,但规模仍然可见。这里曾是吕氏家族的住所,吕氏曾开设绸缎庄。
后续民居的介绍也将以生动、丰富、吸引人的方式描述,保留原文的风格和深意。在扬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里,隐藏着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从南河下黄氏盐商住宅的宏伟,到广陵路钱业会馆的繁荣,再到小流芳巷徽州会馆的精致,这些建筑都在讲述着扬州曾经的辉煌。
南河下黄氏盐商住宅以其宏大的规模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展现了清代盐商的繁荣与富裕。广陵路钱业会馆则见证了清末民初扬州钱庄行业的发展,其建筑格局独特,体现了当时商业的繁荣。
小流芳巷徽州会馆则以其精美的雕刻和建筑细节,展现了徽州文化的独特魅力。而谢馥春旧址则是扬州传统工艺的代表,其生产的香粉、头油等产品在当时享誉全国,并远销东南亚。
普照寺大殿、大王庙大殿等古建筑,体现了古代宗教文化的繁荣。藕香桥、洒金桥等桥梁建筑,不仅展现了古代扬州的桥梁工艺,也见证了扬州的交通发展。牛背井、引市街102-1号古井和水碧泉古井等古井遗址,则展现了扬州的用水文化。湾头镇陈氏住宅则以其独特的建筑结构和保存完好的历史风貌,展现了扬州传统民居的魅力。
探访扬州古韵:江都县县长张济传岳父陈玉龙所建之宅,如今成为大洋造船厂职工宿舍
深入扬州老巷,感受历史痕迹。首站来到江都县县长张济传的岳父陈玉龙所建之宅,这座建筑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如今已成为大洋造船厂的职工宿舍。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扬州这座城市的独特韵味。
接下来的是瓜洲孙氏住宅,这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民国时期民居。整个建筑群以坐西朝东的布局为主,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