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沙山月牙泉真的会成为历史吗
敦煌的鸣沙山月牙泉,是一处千年不解之谜,也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绝美风景。这里,既有沙漠的浩瀚无垠,又有绿洲的生机盎然。
自古以来,月牙泉就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早在汉代,这里就是游览胜地,唐代有船舸,泉边庙宇。泉南岸曾有一组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亭台楼阁间,庙貌辉煌。历代骚客游玩于此,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近年来,月牙泉面临着沙山掩泉的威胁。据统计数据显示,自1995年到2010年的15年间,月牙泉周边沙山不断移动,南北两山间的区域面积缩减了7%,月牙泉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经过几年的应急治理之后,“沙漠绿洲”月牙泉水位严重下降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并已经开始回升。
月牙泉之所以成为一处奇观,不仅在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美丽的自然风光,更在于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汉代就有文人骚客在此吟咏赋诗,为月牙泉增添了传奇色彩。据史载,汉元鼎四年(前113年),汉武帝于此得到天马,后人疑月牙泉即汉渥洼池,更使得月牙泉名声大噪。
对于月牙泉百年遇烈风而不为沙掩盖的不解之谜,人们给出了多种解释。有人认为这里可能是原党河河湾的一部分,由于沙丘移动和水道变化而成为单独的水体。由于地势低洼,地下水不断补充,使得月牙泉天旱不涸。这种解释虽然说明了月牙泉存在的原因,却无法解释为何飞沙不落月牙泉。
为了拯救这一“沙海明珠”,敦煌市推行了禁止开荒、打井、移民的“三禁”政策,实施了补水、节水、引水等措施。有计划地为月牙泉“输液”,初步控制了水位下降趋势。至今,月牙泉水位稳定,平均水深维持在1.7米左右。这标志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鸣沙山月牙泉是大自然与人类文化的结晶。需要我们人类的保护只要我们各方面都做到位相信这一处奇观还是会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去欣赏、去感悟。它不仅是敦煌八景之一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的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