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的文化趣谈
牛与人类的关系源远流长,特别是在农业社会,牛作为最得力的助手,对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牛的行动虽然较为缓慢,但其有毅力且耐劳苦。牛年出生的人也具有这种坚韧不拔的特性,他们无论面对何种困难与挑战,都能保持自己的步伐,坚定地完成任务。他们在行动前会进行深思熟虑,有时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这可能会让他人觉得动作迟缓,但一旦付诸行动,他们一定会全力以赴,绝不显露丝毫的疲惫。
在我国,少数民族有慰问耕牛的习俗,以此表达对牛的敬意。例如,贵州的布依族在农历四月初八为牛贺岁,让牛休息一天,并喂以糯米饭。仡佬族也有牛王节,人们在这一天不再让牛劳作,并为牛祈祷平安健壮。侗族则有“洗牛节”,人们让牛在河边洗澡,祈愿牛平安健康。
在十二生肖中,牛是体积最大的,与老鼠形成鲜明对比。人们在生活中常用“鼠”来比喻小或少,而用“牛”来比喻多或大。古人以竹蒲作画,用牛拉车载书,便有了“汗牛充栋”的故事。可见,牛很早就与书香沾上了边。
唐代诗人元稹的《生春》诗中描述了鞭春牛的习俗。先“鞭”而后“争”,这是送冬寒迎新春风的俗语的两部曲。鞭春牛的起源较早,《周礼月令》就有“出土牛以送寒气”的记载。后来这一习俗一直保留下来,盛于唐宋两代。
除了促进春耕的寓意,鞭春牛还有一定的巫术意义。在山东民间,人们会把土牛打碎,然后人人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浙江境内的人们迎春牛时,会向春牛叩头,然后将春牛弄碎,将抢得的春牛泥带回家撒在牛栏内,这被视为一种繁殖巫术。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常用与牛相关的词语来形容各种事物。例如,称食量大的人为“牛肚”,称善饮的为“牛饮”。脾气大的人被称为“牛脾气”。人们常把不智不肖、愚笨者称为“蠢牛”或“饲牛”。
牛以愚忠、耐劳的精神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与喜爱。它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人类的生产力助手,也是人们心中的精神象征。